災后重建是首要任務,映秀作為此次大地震的震源中心,其重建被視為災后重建的示范樣本,從而映秀鎮(zhèn)的總體規(guī)劃及其地震
博物館的建設顯得尤其重要。映秀鎮(zhèn)《震中紀念館》位于312國道漁子溪村的一塊高地,俯視整個映秀鎮(zhèn)的重生與崛起。館內的“地震體驗廳”是360°巨型投影屏幕,尺寸達到41米×3.5米,提供沉浸式體驗,還原地震災害場景,人們可以在這里擁有3分鐘地震體驗。力方承接了本館多媒體展示及數(shù)字影片制作。
展館主題
紀念性建筑作為承載人類共同記憶的空間載體,其建設的出發(fā)點是為了讓人們記住某一特殊歷史事件或人物。汶川大地震牽動世人,對于災區(qū)的人們,在經歷了生死別離之痛后依然要在此地面對未來的生活,那段經歷也許是一道永遠無法治愈的傷痕。長久的紀念與日常的忘卻是創(chuàng)作開始時需要同時面對的命題。對于不同的紀念主體,紀念的意義和方式也截然不同。由此,我們以“記憶與希望”作為紀念館的設計定位,紀念在此不應僅是災害的慘痛或重建的激昂,應在平和、理性中將人的思緒引向深遠,而隱、現(xiàn)正是實現(xiàn)這一定位的方式。消“隱”是一種平和、低調的態(tài)度,是我們面對自然和災害的一種謙恭與尊重;顯“現(xiàn)”同樣也是一種態(tài)度,一種面對過去和未來,面對死亡與生命的正視與堅定,消隱和顯現(xiàn)之間形成一定的張力,自然平靜而堅定有力,這是敘述記憶與希望最適當?shù)姆绞健?/div>
紀念是共塑集體記憶的一個重要部分,個體的情感只有在匯入集體情感中才能得到實現(xiàn)和尊重。而在倡導人性與關愛的今天,我們希望對個體關懷能夠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體現(xiàn):紀念是對逝者的哀思,又是對生者的撫慰;是對逝去生命的尊重,也是對鮮活生命的關愛;是對過去一段經歷的銘記,也是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和寄托。因此,設計格調盡量做到簡潔、質樸。“記憶與希望”正如紀念館灰色與綠色的主色調:淺灰色的主體采用細木模板現(xiàn)澆的清水混凝土,拆模后做表面防護,保留模板木紋;深灰色的主題庭院采用當?shù)睾谏皫r,做斜面鑿毛處理;綠色的植被屋面也沒有采用一般的鋪裝草皮的做法,而是撒放當?shù)爻R姷囊熬栈ê陀筒嘶ú葑,讓其自然生長。